索引号: 2/2024-00458 分类: 卫生、体育\卫生    通知
发布机构: 委医政医管处 文号: 通卫医政〔2024〕31号
成文日期: 2024-07-15 发布日期: 2024-07-17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南通市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南通市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 委医政医管处 发布时间:2024-07-17 17:08 累计次数: 字体:[ ]

各县(市、区)卫生健康委,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政法和社会事业局,通州湾示范区社会管理保障局,通大附院,委属委管各医院,委相关处室: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我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的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7月15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相关要求,充分运用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打通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堵点淤点难点,进一步增强群众看病就医幸福感、满意度,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充分运用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形成流程更科学、模式更连续、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友好的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着力打造环境美、服务美、人文美、质量优的“美丽医院”,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二、重点任务

(一)聚焦流程更科学

1. 健全预约诊疗制度。二级及以上医院普遍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运用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预约诊疗精准度;扩大预约广度,提供更加多样的预约方式;提升预约方式丰富度,推广诊间、跨科、复诊、诊疗团队内、医联体内等多种预约模式。

2. 完善“一站式”服务中心。各医疗机构运用新技术、新理念,以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创新服务模式,建立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为患者提供导诊、咨询、检查检验预约、投诉建议受理、便民设备租借等服务,帮助患者熟悉就医流程。

3. 执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针对患者门急诊就医过程中反复缴费排队的痛点,加快推行以“信用承诺”为基础的参保人员“先诊疗后付费”服务,实现全部诊疗项目结束后合并一次性支付费用。

4. 扩大多学科诊疗覆盖面。完善多学科诊疗(MDT)制度,鼓励医疗机构扩展多学科诊疗覆盖的专科和病种。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设立门诊MDT岗,提供“患者不动医师动”的MDT服务。

5. 推行“预住院”模式。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诊断明确、病情相对稳定,经评估符合住院指征、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办理“预住院”,在患者入院前完成术前检查检验,缩短入院后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着力解决“看病难”“等床位”问题。

6. 推广住院费用“床边结算”。各医疗机构将办理窗口前移到病区,让有需求患者在病床上就可以完成医保、大病救助等项目报销,实现患者出院手续办理的“零跑腿、零等候”。

(二)聚焦模式更连续

7. 深化医康和医防融合。各医疗机构强化医康融合理念,建立康复科与其他专科紧密协作的服务模式,组建早期康复介入多学科团队,加强康复科在多学科会诊中的参与度,促进医疗康复与社区康复相衔接。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实现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有效融合。

8. 强化出院患者随访服务。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与三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服务关系和双向转诊通道,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打造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指导医疗机构建立患者随访制度和计划,根据不同病种特点及诊疗规律,明确随访时间、频次、内容和形式等,建立随访档案。鼓励医疗机构建立智能随访平台,提供线上随访和延续性服务,实现数据分析提醒功能。

9. 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指导二级以上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和患者需求,提供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打通线上线下服务,不断丰富线上服务内涵,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缓解线下诊疗压力。将“互联网+护理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家庭病床、延续性护理等服务有机结合,增加服务供给。

10. 实施“医路沪通”行动。加深沪通医疗合作,建立群众需求登记制度和来通上海专家库。各医疗机构根据群众就医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接邀请引进上海相关专科名医、名家来通坐诊,为群众“请医上门”。各医疗机构与上海合作医院建立急危重症转诊绿色通道,全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三)聚焦服务更高效

11. 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快市级检验结果互认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入驻省云影像平台和市级检验结果互认平台数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12. 优化完善“一号管三天”。在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落实“一号管三天”政策的基础上,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参与。接诊医师根据患者实际就诊情况,积极主动为有回(复)诊需求的患者做好诊间预约服务。

13. 加快推进市级病理诊断、临床检验、医学影像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针对基层医护人员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推动市级优质病理诊断、临床检验、医学影像资源共享与下沉,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质效,增强群众就医的便捷性、可及性。

14. 强化急救院前院内衔接。加强院前与院内急救信息化建设,建立预先告知信息系统,调度系统、车载系统和医院急诊做到信息互联互通。推进市急救中心与各县(市、区)急救中心、各医疗机构急救急诊暨“五大中心”信息互通共享,逐步实现全域内急救指挥“一张图”、医疗救治“一张网”。

(四)聚焦态度更友好

15. 提升护理服务效能。全面推进“数字护联网”建设,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少临床护士不必要的书写负担,让护士有更多时间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加强医疗机构内医疗护理员专业化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医疗护理员服务能力,更好满足患者服务需求。

16. 完善适老化建设。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做好就诊环境的适老化、无障碍改造,解决影响老年患者就诊的“数字鸿沟”困难。加强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老年医学科的建设,围绕“老年友善文化”“老年友善管理”“老年友善服务”“老年友善环境”四个方面提质增效;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老年人健康管理水平,加强适老化改造,营造便利温馨的环境。

17. 开设用药咨询窗口。各医疗机构药师更加关注患者需求和感受,提供专业化药物咨询、用药指导、药物随访、常用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及饮食配伍禁忌、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服务。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药学服务”。

(五)聚焦环境更舒适

18. 增设院内便民停车。通过采取“增加临时停车位、空余车位共享、增加引导人员、出租车进医院”等一系列措施优化停车管理方式,打通就医“最后一公里”,为绿色出行提供便利,缓解医院患者停车难、职工通勤难、周边交通因停致堵等问题。

19. 打造健康促进医院。医疗机构树立大健康理念,将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贯穿门诊、出院、住院等各诊疗环节,主动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咨询和指导,定期发布健康教育科普知识,提升患者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加强环境卫生治理,强化院容院貌塑造,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舒适、整洁、卫生的就诊环境。

20. 推进平安医院建设。提升医院安防系统能力水平,强化警医联动,维护公平就医秩序,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医务人员治病救人营造安全诊疗环境。建立群众诉求快速响应机制,畅通投诉渠道,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改善医疗服务工作是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重要举措。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医疗机构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及时研究解决发现的问题,推动工作取得实效。

(二)强化统筹推进。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医疗机构要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实施方案与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年度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对20条重点任务逐条梳理、逐项研究。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举措、落实责任,确保措施有力、工作有效。

(三)抓好工作落实。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医疗机构要狠抓各项便民惠民措施落实,深入听取广大群众和干部职工意见建议,了解群众切身感受,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切实让群众放心满意。

(四)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医疗机构负责同志应当深入医疗卫生一线,了解关心医务人员的执业状态,改善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推进“美丽医院”建设,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充分调动医务人员主动提升患者体验的积极性。

(五)加强宣传总结。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医疗机构要认真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挖掘先进典型,做好工作宣传,将成熟经验转化为医疗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大力宣传活动先进典型,广泛宣传患者感受体会,在行业内外营造合力改善医疗服务良好氛围。我委将定期调度全市工作进展,推动全市医疗服务质量水平不断优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