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
来源: 市计生委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1-10-25 20:38 累计次数: 字体:[ ]

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与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密切相关,必须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十二五”时期是南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对于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根据《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江苏省“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和《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旨在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口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人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时期人口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各地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人口发展的方针政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加强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取得显著成效,为加快推进“两个率先”做出重要贡献。

人口计生工作指标继续省内领先。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以内,户籍人口多年自然负增长,出生人口性别比连续四十多年保持正常,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0左右,独生子女累积率保持在86%以上,2010年末户籍总人口为762.92万人、常住总人口为728.18万人。

稳定低生育水平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人口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受到广大计划生育家庭的拥护,城乡统筹的优质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实现全国一盘棋。

人口素质稳步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08/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3.97‰,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7.99岁。各级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100%和37%,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34年。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人才资源总量扩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占人才总量比重明显提高。

人口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化率达56%。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立流动人口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2010年全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率达到90%。

人口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十一五”时期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累计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建立城市居民、农村村民、专业渔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不断提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优抚对象的优待抚恤标准大幅度提高,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迈出新步伐。各级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不断深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认识,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意识普遍增强,在全国率先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人口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人口、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水平得到提高,人口计生部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宏观管理职能得到强化,工作方式实现了根本转变。

二、“十二五”人口发展的特点、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战略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南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加速期,也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体制机制的转型期。总体上看,“十二五”期间,南通将进入从战略层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深化阶段。

(一)特点

“十二五”期间南通市人口发展形势呈现出许多不同于全国、全省的特点。

一是人口继续保持负增长态势。伴随着持续的超低生育率与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十二五”时期南通市人口将继续保持人口自然负增长态势。

二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南通市早已越过劳动年龄人口峰值,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减少,人口负担进一步加大。

三是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到“十二五”期末时南通市60岁及以上人口规模将达到近200万人,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6.09%,届时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四是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持续发展,空巢、独居、单亲等家庭数量与所占比例持续增加。

(二)主要问题

南通市人口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全国、全省不尽相同。

1.人口结构性问题突出

一是出生人口、学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走低,每年退休人口增加,经济活力人口长期外流,必将对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资源的配置带来重大影响。现有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仍然偏低,难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层次提升的需求。

二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构成极大挑战。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还将出现劳动年龄人口老化问题,社会创新能力与经济活力可能因此而逐渐减弱,并制约南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人口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人口素质总体不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综合竞争力提升。首先,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全市每年各种出生缺陷儿童约占年出生人口总数的3%~4%,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其次,生殖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不孕不育人口比例有升高的趋势;未婚人群、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亟待加强;以预防为主的人口健康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整体上还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第三,南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仍然较为紧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由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本强市转变的任务十分紧迫。

3.人口迁移流动持续增加,完善社会管理任务艰巨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时期,预计到201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迁移呈现新的特点,流动人口长期定居和举家迁移趋势明显,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生育现象愈加普遍。城镇人口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目前南通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中为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已占一定比例,他们对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有着迫切的要求,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显现,流动人口成为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4.传统家庭功能呈现弱化趋势,和谐社会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就业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家庭规模、结构和功能正在发生较大变化,家庭规模进一步缩小,并且呈现结构多样化、居住离散化、关系松散化的趋势和特点,单人、单亲、空巢家庭比例大幅度提高,三代及以上大家庭比例逐步下降。家庭养老功能正在弱化,急需采取综合政策稳定家庭功能,促进家庭的发展能力,稳定社会发展的基础。

5.人口发展综合调控和统筹管理的体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有待加强,人口综合调控和统筹管理的思路还需要深化拓展;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还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人口发展与家庭福利政策需要重点关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信息网络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城市人口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有利于人口发展的宏观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

(三)战略机遇

“十二五”是南通黄金发展时期,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做好“十二五”人口发展工作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

2.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建设大步向前迈进,扩大内需、改善民生重大措施的推行,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创造了重要契机。

3.长期富有成效的人口计生工作、群众思想观念转变、普惠性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逐步完善,为做好“十二五”时期人口工作创造了坚实的工作基础、思想基础与制度保障。

4.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做好人口工作的国际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总之,“十二五”是南通人口发展的重大转折期,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人口负增长速度将逐年加快,人口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将持续减弱。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同时,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加速,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逐渐成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必须从战略上把握好南通人口发展问题,遵循人口发展规律,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为南通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三、“十二五”人口发展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的“两步走”及“六个更加”总体要求,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线,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利益导向,更加注重民生福祉,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人口数量均衡、素质全面提升、结构动态优化、分布科学合理、人与自然和谐、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构建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倡导和实践优先投资于人的发展理念。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统筹发展。强调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将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要素作为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社会建设和公共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前置性因素,形成城乡一体、目标一致、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人口政策体系,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均衡发展。确立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理念,把握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统筹兼顾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各要素之间的平衡互动,不断拓展“大人口”的工作格局,不失时机地推进人口工作的转型升级。

坚持创新发展。深化推进综合改革,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能力创新和载体创新,创新人口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思路方法,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人口服务管理的创新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人口总量目标。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鼓励和倡导育龄夫妇按政策生育,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尽可能接近政策生育率水平。2015年末人口总量控制在760万人之内。

人口素质目标。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缺陷发生率控制在8‰以内。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内。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改善,科学文化素养实现较大提升,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发展,到2015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6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年。

人口结构目标。完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老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机构养老床位达到30张,老龄服务产业不断发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维持在正常水平。

人口分布目标。引导人口适度集聚和有序流动,优化调控流动人口规模,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推进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实现人力资源在城乡和区域间的有效配置。城市化率达到65%。

民生保障目标。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建立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以人的生命全过程为主线的基本公共服务机构。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构建城乡居民增收长效机制,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构建符合市情实际的家庭福利政策体系,家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四、“十二五”人口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1.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的转型,加强人口总量、出生、死亡、结构、迁移等中长期预测预报,引导市民按政策生育。吸引年轻经济活动人口,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建立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重点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将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政策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政府改善民生行动计划。推动制度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相关政策与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机衔接,在就业、社会保障、征地补偿、集体利益分配等改革方面,全面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以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特别扶助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优先优惠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人力资源开发、男女平等促进、应对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相关的政策及配套措施,制定促进家庭发展等方面的人口配套政策,加快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人口政策体系。

2.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快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本强市转变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群众参与”的优生促进工作机制,大力开展优生咨询、均衡营养的宣传指导,普及预防出生缺陷基本知识,实施政府免费的婚前、孕前健康检查项目,建立出生缺陷一级、二级、三级干预体系,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开展残疾预防,减少残疾发生。加强性病和艾滋病防治工作,规范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妇女生殖健康和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加强对未婚人群、流动人口和中老年人口的生殖健康服务,实现全面普及生殖健康的目标。

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基层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服务网络,形成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控制和减少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生和传播,关注心理卫生和精神健康问题。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大教育投入,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中央和省核定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发展差距。巩固和提升南通基础教育的品牌优势,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高效发展。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逐步实现就近入园入托。健全助学体系,发展特殊教育,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家庭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技能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大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健全社区教育体系,扩大非学历教育规模,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加大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全面落实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大力建立学习型社会,重视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苏中率先建成人才强市。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需要,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推行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强在职人员培训,做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实行补贴制度。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努力实现全面就业目标。

提升城乡居民文明道德素质。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推动诚信社会建设。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着力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倡导文明节俭,进一步引导广大市民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3.加快制度创新,推进“三个城市”建设,促进人口城市化进程

按照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推进“三个城市”建设要求,优化国土资源开发格局,研究提出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的政策框架,引导人口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经济发展空间大的县及中心镇集聚和迁移,通过合理分布扩大人口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实现人口有序流动,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统筹考虑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积极深化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放宽市区户籍限制,逐步消除人口流动迁移的制度障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预防和减少农村贫困户。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区域供水一体化,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增强城市人口服务管理功能。推进城市人口管理网格化,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人口管理中的作用。加快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步伐,完善城市人口地理信息、智能交通、社会治安、市容管理、灾害应急处置等智能化信息系统。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加快城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计生、社会救助、公共安全、灾害防控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饮用水安全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全国“流动人口一盘棋”要求,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深化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改革,加大流动人口财政转移支付和以奖代投力度。加强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管理和服务,推进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好流动人口就业、就医、定居、社会保障及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切实关注农村留守人口的生活状况。

4.发展妇女儿童事业,促进社会性别平等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建立健全促进男女平等的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创建活动,加强新型人口文化的宣传倡导,提高社会性别平等意识,逐步消除性别歧视。

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保障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参与经济建设的权利;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管理的权利;保障妇女平等享有文化教育的权利;保障妇女平等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加强妇女卫生保健和劳动保护。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尊重和保护儿童的人格尊严,依法保护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改善少年儿童成长环境,提高儿童福利水平,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5.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完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应对政策体系。结合南通市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现有老龄工作运行体制和机制改革,强化政府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在居家养老与社区照料方面的支持性服务功能建设,积极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向人口和家庭发展公共服务中心转型。

加快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年提高“三无”、“五保”、80周岁以上特殊老年人和重点优抚对象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标准,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等措施,维护与稳定家庭养老功能,强化社区老龄服务,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以居家养老、社区照料与机构养老协调推进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健康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以机构养老为主的目标。加强养老服务产业的服务标准、行业规范和管理制度建设,鼓励国有、民营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在土地、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中,采取扶持政策,加强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推广适合子女、老人就近居住的公寓建筑模式,开展养老社区的创建活动。

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严格退休年龄,严格限制早退现象的出现,延长人口红利期。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延长老年人口健康年限。扩大培养老年人护理队伍,加快养老服务职业化队伍建设。积极发展老龄公益事业和老龄服务产业,重视老年文化建设,推进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

6.以家庭为着力点,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基础

建立健全家庭发展政策。完善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维护与稳定家庭功能,在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以及养老保障等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体系。加大对孤儿监护人家庭、老年人家庭、残疾人家庭、留守人口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受灾家庭和其他特殊困难家庭的扶持力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生育关怀制度,将计划生育节育手术并发症三级以上人员纳入计划生育特别扶助范围。免费为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提供再生育技术服务,研究出台有利于促进计划生育家庭成员就业、创业、勤劳致富的扶持政策。

增进家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逐步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的家庭服务体系。在全员人口信息系统中,加强家庭信息采集和管理,为家庭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探索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初级家庭保健、新婚和计划怀孕家庭的家庭计划指导、怀孕妇女及其家庭的跟踪联系、儿童早期教育、青少年及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更年期家庭成员与计划生育家庭老人的生理心理咨询、流动人口家庭与留守家庭关怀等服务。深化财政支出结构改革,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加大对家庭福利的支出比例,改善消费预期,缓解家庭在生育、医疗、教育、住房和养老等方面后顾之忧,提高家庭发展和抗风险能力,增进家庭福祉。

推进新型家庭文化建设。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家庭幸福安康。开展家庭文化理论研究,深化人口文化内涵。利用重大纪念日及人口计生工作重大活动等时机,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构建新型家庭文化。推进市级家庭人口文化示范基地建设,巩固和拓展宣传阵地,推进人口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7.健全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资助残疾人普遍加入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将残疾人基本医疗康复、儿童康复和辅助器具适配纳入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增加对特殊困难残疾人的生活补助,对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然困难的重度残疾人实施补贴金制度,对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等特殊困难家庭中的残疾人给与特别救助。加强残疾人培训,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和水平。加大力度建设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残疾人托养机构,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促进残疾人就学就业。改善特殊学校教育办学条件,资助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实现残疾学生9年义务教育及高中、学前免费教育,对大、中专以上在校残疾学生给予专项教育补贴。为残疾人免费提供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就业服务,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措施,加强残疾人就业援助,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岗位,推进残疾人集中就业和按比例就业,支持残疾人自主就业。

(二)重点工程

全面做好“十二五”人口发展工作,如期实现率先在全国建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先导区的目标,必须大力推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八大工程,支撑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建设。

一是人口素质提升工程。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全市城乡建立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制度,建立出生缺陷风险三级干预体系,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加强0~3岁婴幼儿优生优育优教工作,普及学龄前儿童三年幼儿教育,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全市人民科学文化素质。

二是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覆盖城乡的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市计划生育指导所和市药具管理站为主体的市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实施“世代服务”体系提质工程,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推进人口队伍职业化建设。

三是人口信息化“金人工程”。将人口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市中长期规划,建立覆盖全市人口的南通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全员人口管理、全员流动人口、全员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建设。开发人口决策支持系统、业务应用系统、便民服务系统,全面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人口信息网络全面覆盖,全程管理,全方位服务。

四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系统推进,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加快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人口实名制登记制度,实现流动人口管理一盘棋。加强城市和社区人口服务机构的建设,各级财政安排补助资金,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全覆盖,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五是幸福家庭建设工程。实施以孕前优生促进、科学育儿指导、青春健康援助、避孕节育服务、生殖健康筛查、不孕不育防治、老年健康保健、家庭营养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健康促进计划,使广大群众享有优质的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和家庭保健服务。继续以新家庭建设为着力点,推进幸福家庭十大行动,以示范县和“百镇千村万户”创建活动为载体,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五有五星”创建活动,进一步整合宣传倡导、利益导向、优质服务、生育关怀、村民自治“五位一体”的工作职能,统筹解决农村人口问题。

六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不断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重视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大力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城乡一体化、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渐提高高龄老人尊老金、独生子女父母、无子女和失能高龄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和老年护理补贴标准。

七是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程。切实维护妇女在参政、就业、创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全面促进妇女发展,建设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小康社会。优化儿童成长环境,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深入开展“关爱女孩”、“春蕾计划”等活动,为女孩健康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八是残疾人保障工程。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优生促进社会化干预模式,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着力提高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发展残疾人教育和文体事业,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开展残疾人托养和居家护理服务,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人口工作的组织领导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深化人口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人口工作的领导机制、协调机制、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提到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议事日程,把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改善民生的总体部署,建立以政府为主统筹解决人口发展问题的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明确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部门职责,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度,把各级落实人口发展目标情况纳入政绩考核、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并实行问责制度。

(二)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策机制

坚持将人口发展规划纳入南通“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口规划对其他行业规划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建立健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法制体系,完善人口发展的地方政策。建立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长效机制,深入研究人口发展与社会管理、公共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环境保护关系等重大问题。建立人口预警机制和人口评估制度,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项目出台前,开展对人口发展影响的综合评价,推动经济社会政策与人口发展政策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

(三)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综合协调体制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新情况,按照“大人口”的思路,从人口管理体制改革入手,在政府建立全口径的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部门,明确各级政府在出生、婚姻、死亡、流动、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税收、社会保障等人口服务管理的职责并逐级分解。建立以公安为主导,联合人口计生、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建立覆盖城乡全口径的人口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居住证制度、出生实名制登记制度。完善以流动人口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考核制度,加强城市人口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城乡人口属地化、网格化管理,以社区为平台,对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市民提供均等化服务,促进和保障人口有序流动。

(四)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层工作机制

按照人口计生综合改革要求,紧紧抓住我市社会管理创新体系建设机遇,进一步加强人口工作队伍建设,健全基层人口计生公共服务基本网络,落实基层人口计生工作基本职责,提升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基本能力。以群众自治为抓手,以信息共享为平台,以利益导向为支撑,以便民维权为基础,切实加强

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网络,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村、社区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村(居)民自治的重要内容,实现群众计划生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五)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利益导向机制

推进利益导向机制向利益保障机制延伸,全面兑现对独生子女父母的法定奖励,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制度、企业退休职工一次性奖励制度,健全城镇无业人员独生子女父母年老补助制度,形成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保障“六位一体”的奖扶体系,让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尊重和维护城乡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大力推进人口权益方面的政务、村务公开。统筹协调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就业培训、征地补偿、社会救助等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衔接。全面落实城乡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制度,继续开展生育关怀活动,多渠道筹集资金,做大公益金规模,加强对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扶助。

(六)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投入保障机制

树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加大对科技、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等人口发展和家庭福利的投入力度。健全并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城乡居民的各项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资金投入到位,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到“十二五”期末,力争人均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达到江苏全省的平均水平并在苏中地区领先。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稳定增长、分类保障、分级负担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建立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和流入人口集聚地区的转移支付和重点项目投入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人口发展领域,动员社会资源参与人口工作。

(七)切实做好对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估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人口发展规划,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规划的主要目标、发展战略、重点任务与工程项目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以本规划为基本依据,制定和实施相关年度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和职责范围,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通过规划引领项目实施,依靠项目促进规划任务的全面落实。市人口计生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对人口发展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估。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部门人口信息交流,对规划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每年向市政府报告规划进展情况。在“十二五”中期和期末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定期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促进规划的顺利实施。

附件:南通市“十二五”人口发展主要指标表

附件:

南通市“十二五”人口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

2010年

实 绩

2015年

目 标

指标属性

1

人口总量

户籍总人口数(万人)

762.9

760.0

预期性

2

人口自然增长率(‰)

-0.9

<1.0

预期性

3

总和生育率

1.0

1.3

预期性

4

人口素质

新生儿出生缺陷儿发生率(‰)

5.7

<8.0

预期性

5

孕产妇死亡率(1/十万)

2.1

<15.0

约束性

6

婴儿死亡率(‰)

4.0

<10.0

约束性

7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99

78.6

预期性

8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68

11

预期性

9

人口结构

出生性别比

105

103-107

约束性

10

每千名老年人机构养老床位(张)

17

30

约束性

11

人口分布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覆盖率(%)

90

95

预期性

12

城市化率(%)

56

65

预期性

13

民生保障

城镇登记失业率(%)

2.75

<4

预期性

14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78.57

97

约束性

15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98.4

98.6

约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