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汇报
来源: 南通市卫计委 发布时间:2012-12-21 08:03 累计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我局紧扣市政府和省卫生厅下达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坚持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为统领,立足高点定位,强化目标管理,全力攻坚克难,纵深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巩固发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绩效,有序引导各级医院转型发展,从严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措施,积极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着力打造卫生行业良好形象,各项工作均延续了又好又快的良好态势,圆满完成了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根据督查通知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坚持惠民优先,推动基层卫生工作见成效

  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更加“惠民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493.06万人,参合率达99.93%6个统筹地区参合率均在99%以上)。人均筹资标准318元,其中各级政府财政补助达240元。各统筹地区统一执行转外就医补偿政策,统一实施新农合一般诊疗费政策,统一将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范围,县外住院比例、次均住院费用增幅、最高支付限额均达到省规定标准。全市住院费用政策补偿比已达75.92%。全面启动混合支付方式改革,率先实现地区、机构和病种全覆盖,对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住院费用实行按病种付费与按床日付费相结合,对乡村卫生机构门诊推行总额预付制,对特殊病种大额门诊费用探索定额包干。重大疾病保障实现新突破,实行定点医院、定额结算,8类重大疾病患者补偿水平大幅提高,共9929人次得到救治补偿,新农合补偿3422.85万元,实际报销水平达到80%以上,其中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实际补偿达到90%。肺癌等12类疾病已逐步纳入试点范围。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卫生部列为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控制剖宫产率项目试点地区。创新开展定点医院星级评定,合理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各统筹地区新农合信息系统实现即时结报,与农村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顺利实现与省级平台联接,全市统一与省8家联网医院签订定点服务协议,统筹基金结余率控制在10%以内。
 
 二是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更加“便民以深入推进农民健康工程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政府办乡镇卫生院重建,经过市、县卫生部门的不懈努力,12月底前可基本实现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全覆盖。新增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市)1家,累计建成3家。全面实施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管理率达100%。加大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投入,新增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5家(累计建成15家);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100%,其中95%的村卫生室达到示范化标准。组织乡镇医生参加县医院务实进修79人次。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将乡村医生参加五大保险纳入保障范围,并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医疗风险互助分担机制。以县为单位免费培训乡村医生均在2次以上,且累计培训时间达到2周,得到卫生部医改办的肯定。积极引导乡镇卫生院转变服务模式,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推行健康管理团队服务。1-10月份乡镇卫生院门急诊人次和住院病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3.1%5.2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格率达100%,政府办社区中心占比达97%,累计建成省级示范中心16个。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内涵,按时完成社区人员培训任务,举办全科团队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8期,共40名管理人员,314名全科医生,101名预防保健人员,203名注册护士及232名社区康复人员接受培训(3年任务1年完成)。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实行签约服务包户制、上门服务巡诊制、服务承诺公示制,市区居民到社区就诊比例达51.08%,平均费用比三级医院低64.84%。截止11月底,已签约23.40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43.35%

  三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更加“利民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控制费用为重点,规范基本药物采购和使用,强化业务技术培训和监管,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力度,确保基层机构正常运行。全市97所政府办乡镇卫生院、22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98所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规范执行基本药物制度,无网下采购、二次议价、加成销售等违规行为;创新民营医院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办法,127所乡镇民营医院按50%的比例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二级以上医院将基本药物普遍作为用药首选。1-10月份采购基本药物4.66亿元,销售4.49亿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量同比增长20.08%,门急诊均次费用降至66.27 元(降幅21.76%);住院人次增长13.17%,住院均次费用降至2252.4元(降幅17.01%)。村卫生室门诊处方均次费用17.40元。坚持以县为单位统一支付货款,保证了基本药物的及时有效供应。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购基本药物的考核监管,严格执行基本药物供货企业积分考核制度,认真完成各项监测数据统计上报工作。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契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各县(市、区)均已完成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核定、岗位设置、竞聘上岗等工作,分流人员均得到妥善安置,经审核认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已统一剥离并正在积极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及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逐步完善,基层医务人员绩效工资逐步兑现,崇川等地探索有效工时绩效考核办法形成特色。     
      
(二)坚持预防为主,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一是各类公卫项目有新进展。把握政策导向,强化绩效考核,推动管理创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从项目管理向内涵提升转变,从资金落实向效益管理转变,从重点工作向全面推进转变,从个体防治向群体防治转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人均达26.09元,目前资金到位率98.9%。进一步优化服务考核和经费补偿机制,以“做多少事补多少钱”为原则,调整完善资金考核补助办法,按照规范管理、透明公开、绩效优先的原则,根据考核情况确定二级资金补助系数,资金分配与服务数量和质量及群众满意度挂钩,坚持量、质并重,力求细化、实化,做到“谁做谁得、劳酬相当”。截止目前,共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644.84万份,65岁以上老人健康检查率95.72%,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达98.17%97.81%122.70%。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实施,完善项目实施方案和考评体系,按省定标准落实项目资金并加强监管,项目推进与业务培训同步,考核结果与项目补助资金挂钩。截止11月底,累计完成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62788人、增补叶酸35593人、“两癌”筛查121814人,完成率分别为114.47%141.22%243.63%。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梅毒、乙肝表抗检测率分别为98.63%99.79%99.97%,均超额完成省定任务。

  二是妇幼保健工作有新起色。贯彻落实省、市“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及时制订实施方案,完成指标责任分解。重视妇幼保健机构网络建设,新建崇川区、港闸区妇幼保健所,政府举办妇幼保健机构健全率、等级妇幼保健所覆盖率、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达标率均为100%。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年内可望启动搬迁。“两个系统”管理不断加强,新生儿访视率99.12%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97.95%;孕产妇保健管理率99.34%,产后访视率98.98%,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8.65%。落实医疗保健核心制度,基础设施、规范管理、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等均达到省定标准。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持证上岗率100%。二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助产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正常开展,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计划生育技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机构质量检查和爱婴医院复核评估比例均为100%。建立危重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母婴安全得到保障。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推行免费婚检“一站式”服务,婚检率达55.96%。妇女病普查率90.74%,新生儿筛查率91.22%,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84/10万、3.05‰、4.42‰,出生缺陷发生率4.86‰,均控制在省定标准内。

  三是重大疾病防控有新突破。扎实推进疾控中心体系建设,市县两级疾控中心总体达标率66.7%。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03.32/10万,较去年同期下降12.9%,疫情报告管理综合质量年度检查得分为全省第一。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保持在97%以上,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86/10万,麻疹发病率0.96/100万,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继续在59个镇157个村开展查螺工作,完成查螺1496.6m2,未发现新的有螺环境,巩固灭螺18.48万m2;开展血防查治病工作,血吸虫血检率112.5%、粪检率100.4%,未发现本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推进消除疟疾行动,疟原虫总血检率0.58%,发现恶性疟等输入性病例25例,12小时内网络直报率、规范治疗率、个案流调率以及疟疾疫点处置率均达100%。结核病防治“三位一体”管理体系实现全覆盖,指定市第六人民医院为全市耐多药肺结核病定点医院,1-11月累计发现、登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3593例,完成全年任务的93.4%。艾滋病、结核病、麻风病、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报市政府审签,将于年底前正式出台,重点传染病防控专项经费足额配套。加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新发现HIV感染者和艾滋病190例,个案流调率100%;落实病人随访管理和健康体检,共免费CD4检测657人次;开展暗娼、男男性行为、性病门诊等哨点监测,HIV检测率分别达63.2%55.0%74.5%

  四是慢病综合防控有新举措。把慢病综合防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市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指导,牵头召开了慢病防控示范区动员会、推进会,并与海安等4个县(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初步建成了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申报材料已上报省卫生厅,目前正等待验收。今年全市新发现高血压、糖尿病19.78万例和6.25万例,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率达到39.9%44.9%,规范管理率均达到95%以上;累计登记报告恶性肿瘤43724例、脑卒中34293例和冠心病50555例。累计报告重性精神疾病26446例,人群检出率3.76‰、规范管理率122.7%

  五是卫生应急保障有新成效。全市卫生应急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分专业成立了919支市级卫生应急处置队伍,修订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并装订成册,市级各类预案、技术方案增加到39个。各县(市、区)和相关医疗卫生单位也相应制定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监测预警体系更加健全且运转正常。结合应急练兵比武,制定实施培训演练计划。应急物资储备到位,投入专项经费储备物资,并设立应急物资专用仓库。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按时完成,顺利实现了与省指挥系统的对接联通。院前急救信息畅通,市120与省急救指挥中心实现联网。以市肿瘤医院为基地,建成了市级核和辐射定点去污洗消医院。加强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规范了风险评估的组织管理、评估内容和时间流程。精心部署开展应急大练兵大比武活,组织各级各类培训137次、演练51次。建立“12320”与政府“12345”整体联动机制,开通了预约挂号、心理援助、专家在线咨询三项服务功能,保证群众相关诉求及时得到调处,截止1127日共接听咨询电话4621个。突发事件处置快速高效,已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5起,报告及时率、处置成功率均为100%

  (三)坚持依法行政,推动食品安全监管规范化

  一是食品安全监管形成制度化。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划归卫生部门后,我市及时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调整充实食安委及办公室成员力量,发展壮大基层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队伍,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沟通协调、联合执法、有奖举报和部门联席会议等制度。年内召开主要监管部门例会和检测机构联席会议11次,共检查企业15万家次,立案查处1450件。强化食品安全目标责任制,市政府与各县市和各环节监管部门逐年签订责任书,完善各级地方政府负总责、环节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承担第一责任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注重加强食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食品生产经营诚信体系建设,全面开展量化分级、电子溯源管理。6月份,联合多部门组织开展了以“共建诚信家园、同铸食品安全”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食品安全检测保持常态化。重视并加强食品安全源头管理,加大食品安全检测力度,逐步增加监测品种和数量,做到检测计划统一制订、检测资源统筹安排、检测经费统一拨付(市财政全年共拨付食品安全检测经费525万元)。根据全省统一要求,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作了周密部署,分类推进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食源性致病菌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按计划完成采样监测,监测覆盖人口数在75%以上,全年共采集样品803份。在认真完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任务的同时,我市同步开展食品安全动态监测,指定监测品种、采样地点、抽检数量、检测项目、检测单位,1-11月份市区共抽检样品2098余件,完成检测1863批次,合格1792批次,平均合格率为96.2%

  三是公共卫生监督步入规范化。持续推进监管机制和模式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化监管手段,全面提升卫生执法质量和监管效能。加强饮用水卫生监测管理,实现区域供水管网全覆盖,按时完成饮用水卫生监测及数据网络直报,组织采样32份检测896项次。推进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住宿业、游泳场所量化分级率达到90%以上,率先开展了足浴行业专项整治行动。以餐饮安全、饮用水卫生等为重点,强化学校综合卫生监管,降低了学校卫生安全风险。认真落实《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强化医疗机构专业技能培训,放射防护专项监督检查覆盖率100%11家单位受到行政处罚。依法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监督检查,加强以医疗废物处置、消毒产品使用、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1-11月份取缔无证行医220户次,查处案件242件,会同公安、工商、药监等部门联合办案24次,向公安部门移送非法行医刑事案件6件。省下达的重点监督检查及抽检任务全面完成。卫生监督协管服务不断延伸,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市及6个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全部通过省级评估。推进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完善数字卫监和移动执法项目功能及应用,完成卫生监督信息系统一体化集中部署和本地化再造,顺利通过省卫生厅考核验收。
(四)坚持优质服务,推动医疗服务管理上台阶

  一是公立医院改革持续推进。认真贯彻《江苏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完善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公立医院设置规模和布局,制定儿童、传染、精神、康复、急救医疗等专科发展规划。完善市直医院“委托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深化运行机制改革,推行医院全成本核算,促进经济运行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如皋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分别组建了医院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率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即将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探索“医药分开”的实现方式;拓宽投入补偿渠道,完成部分诊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测算,合理提高诊疗费、治疗费、手术费、床位费、护理费和中医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调价方案已报省物价部门审批;改革医保付费机制,新农合按均次费用定额管理和单病种结算相结合的结算办法,均次费用基数为7000元,单病种付费达20个病种;全面建成门诊医生工作站,投入运行全成本核算系统,改善了医院运营绩效;强化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如皋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协作机制,支持医院能力建设,完善分工协作机制,促进医疗服务改善。建立医疗机构主要运行指标定期公布制度,完善大型公立医院巡查细则,探索长效监管和激励约束机制。

  二是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善。深入推进“三好一满意”活动,率先推出开展医院窗口服务满意度即时电子评价系统,不断提升窗口优质服务意识。着力优化服务流程、推行预约挂号、减少预约检查、开展志愿者服务。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依托12320公益电话、医院网站,全部开放预约门诊号源和专家号源,三级医院均进入省预约诊疗服务平台,积极推行分时段预约。围绕医疗质量安全、医院感染管理、临床合理用血等主题,组织了多回合暗访督查活动,促进了薄弱环节整改和医疗质量提升。开展医患沟通视频竞赛、提高医务人员沟通技能、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创新医院处方公开点评模式,加大临床用药监管力度。推行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分层次开展护理技能培训,组织了5年内工龄护士开展操作技能竞赛,在三级医院设立了危重症护理等10个专科护士培训基地,40家二级以上医院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其中三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达100%,二级医院覆盖面达96.6%35家医院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总数400个,其中A106个、B165个、C129个。采取住院流程重组、急慢病分治、双向转诊、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措施,平均住院日从去年同期的12.01天降至10.82天,缩短1.19天。深入推进“平安医院”创建工作,落实患者安全目标,三级医院“患者安全目标”省级评估合格率100%。不断完善医患纠纷调处机制,积极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医疗责任保险实现一级以上医院全覆盖,全年接待调处各类医疗纠纷 162起。

  三是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重点支持县级医院优先建设发展,努力做到“大病不出县”,鼓励符合条件的县级医院申报二、三类技术,促进县医院技术上水平。加大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力度,采取业务合作、团队支援、进修培训、派驻人员、远程医疗等多种方式,提高县级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目前县级医院设置床位在800-1000张之间,门诊就医和住院条件得到充分改善。积极开展等级医院复核评价与评审工作。创新“市级特色专科”评审,将基层医院专科发展与市级专科接轨。扶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支持发展新增的27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2个建设专科、12个特色专科,不断加强原有59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市一院骨科、妇科、市肿瘤医院病理科成为省级重点专科,瑞慈医院儿科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科。大力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1所医院为省级试点,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为市级试点,完成临床路径治疗患者4000多例。重新梳理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关系,各级医院下派医务人员461人,接收进修119人,举办各类讲座114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4530人,支援医务人员开展诊疗人次78600人次,开展手术例数1420,开展示范手术132例次,支援药品器械及经费41万元。

  四是医疗行业监管持续强化。加强医疗机构准入和执业行为监管,公开医疗机构审批办事程序,严格规范审批权限、履行审批程序,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审批档案。强化落实现场校验,将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与医疗机构校验管理有机结合。2012年(1-11)月共设置医疗机构4家,执业登记8家,校验合格医疗机构66家,下发不良执业行为记分通知书27份,暂缓校验1家、注销2家。深入开展“净化医疗广告环境,树立诚信服务意识”主题宣传和医疗广告专项整治活动,强化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意识,对6家违法违规发布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实行了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从准入管理、内涵建设、质量控制等方面切实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管理,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严格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加强医师和护士准入管理,坚持医师定期考核制度,严肃查处违法执业行为。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开展医疗废物专项整治工作。对20多个新改扩建的手术室、消毒供应室、血液净化室等进行图纸审核和现场指导,优化布局流程。创新无偿献血宣传方法,加强血液质量管理,召开血液质量安全管理专题培训,规范医疗机构互助献血、倡导自体储血,截止目前市区无偿献血3.7万人次,采集血液12余吨,采集机采血小板2800个治疗单位,保证了临床用血需要和血液安全。

  (五)坚持中西并重,推动中医中药工作新发展

  一是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加大市、县中医院基本建设投入力度,1-12月份市级财政共安排中医基础设施、重点专科和中医药人才等各项经费3785万元(去年为1590万元)。六所县级中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标准,海安县中医院通过国家三级中医院评估验收。各县(市)区政府以贷款贴息、土地划拨、专项拨款等多种方式支持中医院发展。市中医院国医大师工作室、国家和省名中医工作室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项目建设符合进度计划要求、建设程序规范、项目资金管理符合规定,市财政安排项目配套资金200万元。

  二是中医药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各中医机构通过中医药文化壁画、长廊、名人塑像、名医介绍,举办中医文化节、膏方节,院报、网站积极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认真贯彻实施《江苏省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市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制订具体方案,组建了中医药文化巡讲团,推进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的工作。开展了“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就在你身边”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举办了12场中医养生康复科普巡讲活动,受益群众15000人。组织了5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受训乡村医生近千人。

  三是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市中医院外科、脾胃专科入选国家“十二五”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海安县中医院针灸科等7个专科入选省“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市县中医院“多学科平台”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均开展了“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设立中医药综合治疗室,开展十余种非药物疗法。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项目顺利完成,3名指导老师和6名新继承人入选第五批师承项目;4名中医获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全省共22名),3名中医骨干入选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对象;举办西学中临床研究生课程班,学员共158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100%设立中医科、中药房并达到规定的建设标准。市第一人民医院荣获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称号。二级以上公立中医院均设立预防保健科或“治未病”中心,开展多种形式中医预防保健服务。97所政府办乡镇卫生院、29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100%提供中医药服务。建成省级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2个。积极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编印《基层中医药适宜手册》5000本,分发给所有基层医务人员。

  (六)坚持科学规划,推动卫生信息体系求突破

  一是基层综合业务系统全面启动。按照全省统一部署,优先规划建设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市县两级卫生部门认真对照《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2012版)》,积极争取资金,科学制定方案,迅速启动实施。目前市本级及所辖各县(市、区)分别与上海金仕达卫宁、重庆中联和杭州创业公司签订了软件部署与维护协议,数据中心及网络设备方案均已陆续进入招投标阶段。近期可望实现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综合管理和系统管理四大模块169项具体功能项,在全市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的全覆盖。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软件,严格遵循《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要求,数据在市、县两级平台统一存储,根据管理权限共享查阅。目前全人群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8.76%。

  二是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全覆盖。全市8家三级医院、10家二级医院建成了规范化电子病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HIS)、实验室管理系统(LIS)、医学影像系统(PACS)全面覆盖。目前正结合临床路径管理,重点加强临床信息系统(CIS)的建设,并建立了抗菌素管理和合理用药系统、防漏费控制系统、防范非授权统计处方系统、出院病人回访系统和满意度调查系统等信息系统。

  三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展顺利。认真调研论证,制定了《南通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总体方案》。市政府为此共安排专项建设经费2980万元,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有序推进。目前平台机房建设项目、软件监理项目招标工作已经完成,“数字卫监”暨移动执法平台、食品安全检测平台信息系统、区域成本核算监管信息系统、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已上线运行。各县(市、区)与8家省定点医院及市级医院全面实现新农合跨区县结算。卫生信息平台二期工程将建成数据交换平台,打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市直单位的数据通道,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医院与公共卫生机构的信息交换与共享,进一步推进患者信息调阅、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医疗服务协同。

  (七)坚持标本兼治,推动行风建设水平再提升

  一是惩防体系建设更为有力。在全系统广泛开展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组织学习《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评比表彰“医德诚信楷模”6名,“医德诚信标兵”54名,医德医风建设先进集体15个,典型事迹汇编成册,供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全市有7人入选全省百名“医德之星”,1人当选全省“十大医德标兵”。集中组织开展警示教育,组织观看了《警钟长鸣》和《防患未然》两部警示教育片,精心组织 “5.10”思廉日活动,重温《廉政准则》找问题,对照先进榜样找差距,促进廉洁从医的自觉性,以推进“党员干部思想道德体系和卫生诚信体系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医德考评工作,建立和完善医德诚信档案,并完成医德考评电子档案系统的遴选和开发,目前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正陆续安装,年内医德考评将全部实行电子化。

  二是廉洁风险防控更为规范。着力开展廉政风险排查,把廉政风险教育贯穿风险防控工作的始终,根据风险等级和岗位特点,从容易发生不正之风、滋生腐败等环节入手,通过开展情景教育、案例警示以及廉政承诺、约访谈话等形式,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廉洁意识;根据部门职能、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围绕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查找廉政风险点和薄弱环节,从投诉举报、经济责任审计、案件分析、干部考察、个人重大事项报告、问卷调查等方面收集廉政风险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对可能引发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实施预警提示和纠正,避免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检查、考评修正和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治理商业贿赂更加深入。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卫生系统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在普遍教育的基础上,突出领导干部和掌管人、财、物、基建等权力岗位人员,逐人逐条严格对照检查,纪检监察部门逐一核查。探索完善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制定了《医药购销活动廉洁诚信规定》和《南通市行贿犯罪档案查询若干规定》,医疗卫生单位与医药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时同步签订廉洁协议。二级以上医院统一安装防统方软件,统一通过省网采购平台进行药品采购。年内还组织省网集中采购品种以外的医用耗材及检验试剂的招标,平均降幅9.21%,半年合同预采购2.74亿元。同时配合纪检、检察机关集中查处了一批在医药购销中收受商业贿赂的案件,少数党员干部被依法依纪处理。下半年在全系统部署开展反腐倡廉集中教育整顿活动,提醒谈话领导干部552人、中层和重点岗位人员1846人,上交不当所得钱款人民币51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全系统反腐纠风工作。

  (八)坚持统筹发展,推动其他各项工作争一流

  一是爱国卫生纵深推进。在体育广场等举行了一系列纪念爱国卫生运动60周年活动,市卫生局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爱国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健康促进行动成效明显,继崇川、如皋后,港闸区建成全市第三家“省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海安中洋集团通过“省健康促进示范企业”考评。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实现全覆盖,健康素养水平上升到15.49%,较上年提高6.48个百分点。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得到加强,六县(市)除如东为省级卫生县城外,其余均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卫生城镇创建成绩显著,省卫生村复查通过率100%,新增省级以上卫生镇5个、省级卫生村182个,卫生镇、村创建数量连续三年列全省第一。完成农村改厕15.06万座,完成率100.4%,改厕数量连续三年列全省首位。烟草烟雾控制活动有效开展,医疗卫生单位控烟工作在国家和省暗访中成绩优良。深入开展灭鼠、灭蟑、灭蚊、灭蝇活动,病媒生物防制成果得到巩固,启东市顺利通过省爱卫会“灭鼠、灭蟑、灭蝇先进城市”五年复查。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目标全面完成,终期考评成绩列全省前茅。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实现全覆盖,全市全面实现区域供水,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合格率达89.2%,比上年提高24%

  二是卫生科教成效明显。实施新一轮“科教兴卫”工程,评选市级医学创新平台10个,医学重点学科25个,医学创新团队(领军人才)26个、医学重点人才49名;新增“省333工程”重点人才10人,市“226工程”培养对象68人;获得省级以上课题17项,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4项,市级科技项目97项。对列入省市共建项目的领军人才,按照省级标准每年匹配30万元。城乡适宜卫生技术全面推广,遴选22项适宜卫生技术积极加以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农村适宜卫生技术”覆盖率分别达90%50%采取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快基层卫技人才培养。共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12人,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129人,在培住院医师1356名;全科医学注册751人,指标完成率103%,全科医师培训任务全面达标。积极开展送医送教下乡活动,举办专题讲座16场次,义诊活动33场次,培训乡村卫生人员2112名。

  三是法制建设常抓不懈。严格落实领导班子集体学法制度,组织集体学法活动2次。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凡事关卫生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重要部署、重大决策、干部任免、重点建设项目、大额资金使用及关系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等,坚持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定期开展机关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法制培训,印发“六五”普法读本《卫生法律汇编》供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依托《法润江海报》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卫生法律知识。推行“卫生许可权、卫生监管权、卫生处罚权”三权分置的运行机制,将许可权赋予许可审核科室,管理权赋予监督科室,处罚权赋予稽查科室。实施卫生执法项目式管理,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效能。积极推行“说理式执法”,提高卫生行政执法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卫生行政权力全部实行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实现了“依法实施、公开透明、全程监督、便民高效、安全畅通”的目标。

  四是管理创新提速增效。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药占比较上年下降2.13%,门急诊和住院均次费用实现零增长。明确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职责分工,定期组织考核评估。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及时下达财政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加强国家和省级资金建设项目申报和管理,督促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严格执行省“十二五”大型医疗设备规划,加强大型医疗设备准入监管。重视卫生新闻宣传,组织网络健全,宣传形式多样,与新闻媒体建立良性互动合作机制,在《江海晚报》等报刊开设了专栏,开展了卫生好新闻评选、感动•瞬间摄影比赛等重大新闻宣传活动。积极拓展信访举报受理渠道,确保群众投诉有门,主动排查苗头问题,力争把矛盾处理在萌芽状态,及时办结信访事项,努力维护全系统和谐稳定。坚持和完善综合目标责任制管理,市直单位目标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成员年终奖励挂钩,及时分解下达各县(市)卫生工作年度目标,推动了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五是创先争优富有成效。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要求,加强班子政策水平、专业技能学习,建立健全高效廉洁勤政的领导干部工作机制。营造“理解、尊重、关心、爱护”的卫生文化氛围,形成领导率先垂范、争先创优,中层团结向上、凝心聚力,职工干事创业、精业勤业的生动局面。通过推进“一评五制”作风建设年、“基层组织建设年”等系列主题,实施慢病综合示范区创建、全民健康促进行动等系列活动,让卫生惠民服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成为和谐南通的一大亮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系统共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238个、示范点90个,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工作909次,召开交流研讨及推进会85个;通过各种形式征求意见建议610条,公开承诺事项779件;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814个,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1296件,落实帮扶资金229.10万元,帮助基层解决突出问题416件;选树创先争优先进典型329个。深化文明系列创建活动,推进医护人员志愿服务,开展符合青年特征的各类活动,获批省级青年文明号3个、省级青年岗位能手1名,以优异成绩通过全国文明指数测评。

  二、特色举措及初步成效

  (一)深化医改创新

  一是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根据新医改政策要求,我市针对乡镇卫生院民营化改制的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指导部分县(市)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优化重组,经过反复宣传发动,由医院提出股权流转或资产回购申请,经中介机构进行资产审计且审计结果公示无异后,与当地政府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由政府出资购买。去年3月,通州、海门、启东三县共96家民营乡镇医院统一回归政府举办。今年初提请市政府将“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办卫生院”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督促和指导海安、如东、如皋三县采取择址新建、功能扩展或资产回购等方式,强势推进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建设,经过卫生部门和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取得重大进展,近期可望实现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全覆盖。

  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特色鲜明。坚持按岗位考核、按任务考核、按居民满意度考核的原则,引入“有效工时”概念,指导各地制定人员绩效考核标准及其实施办法,建立和完善新型绩效考核体系,确定每日工作7小时、每月工作8600分钟为获得基础绩效的标准工时,将每个部门的工作转化为有效工时进行计算考核,同时细化每个岗位、每项工作任务的基本有效工作时间,对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医技科室、住院病区、行政管理和工勤人员等工作项目均进行量化转换,按照一定有效工作时间进行计算,变“多收多得”为“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积极性。

  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民效果更加显现。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区域、机构和病种”全覆盖,推行以门诊总额预付制和按病种、按床日付费相结合的混合支付方式改革。创新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模式,定点机构星级管理,健康报专题报道如东县支付方式改革做法与经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卫生部确定我市为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控制剖宫产率项目试点城市,今年8月举行了项目启动仪式。参合农民重大疾病救治取得突破性进展,率先实施农村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救治补偿工作,实行定点住院、定额结算,开通了救治“绿色通道”实行救治一站式服务,住院补偿费用补助达到90%,补偿水平全省最高。新华社记者专门来通进行采访报道。目前重大救治病种扩大到8种,实际救治例9929人次,补偿费用4278.57万元,实际补偿比80%以上。

  (二)党建管理创新

  一是全市卫生文化建设亮点纷呈。近年来,我们着力培育医疗卫生核心价值理念,强化全员“为人民健康服务、人民群众健康卫士”的宗旨意识,确立“卫生工作为了人民,卫生工作依靠人民,卫生工作成果与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倡导“德艺双馨、以德为先、精益求精、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以此凝聚人心,激励斗志,使之成为卫生行业核心品格和精神气质。将卫生文化融入规章制度、工作规范、服务流程、员工手册,形成富有特色的管理文化,发挥文化对行为的规范主导作用,增强行业竞争的软实力。坚持典型引路,新风引领,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王陆军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长期驻守麻风村的乡村医生王秀冲光荣入选“中国好人”榜,“无红包医院”品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是卫生行业形象展示活动丰富多彩。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网络媒体,全方位、多视角、广覆盖、网络化的占领平台宣传造势,把卫生改革、卫生政策、卫生亮点、卫生文化及时向社会传播。濠滨夏夜廉政文化演出把卫生系统公仆楷模、天使形象搬上舞台,其效果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召人奋进,创下了“濠滨夏夜”这个全国群众文化品牌的三十年之最。推举了系统《十佳真情故事》,演出了一场音、诗、舞、歌、画为一体的引人入胜、催人奋进的卫生文化大餐,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

  三是卫生行业作风建设形成品牌效应。我市以创建“无红包医院”为抓手,着力打造“廉洁从医”文化,围绕“无红包医院”创建历程的回顾,总结提炼具有南通特色的卫生职业精神——“无红包”精神,基本形成了 “崇德敬业,守信笃行”的“无红包”内涵的深刻诠释。今年9月,CCTV、新华社等媒体对我市创建“无红包医院”活动情况再次进行了深度采访。同时将医德医风建设各方面内容进行融合,以“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为核心内容,明确道德诚信九个方面的规范和36项具体指标要求,并逐项量化打分;同时记录医务人员诚信情况,包括良好信息、失德失信等警示信息,增加考评工作的可操作性和严肃性,体现了医德考评的时代性和地域特色。

  (三)公共服务创新

  一是数字化免疫接种门诊建设高点定位。2010年起,我市率先启动预防接种数字化门诊建设,将其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全省率先提出并付诸实施预约信息化、候种秩序化、接种规范化、服务个性化、留观标准化,目前首批已建成11家数字化门诊,2013年底前全市服务人口5万人以上的62家预防接种单位将全部建成数字化门诊。

  二是援川、援疆项目成为援建亮点工程。将具有南通公共卫生管理模式特点的免疫预防接种示范化门诊,移植至四川绵竹和新疆伊宁, 做到“硬件”与“软件”并重、“输血”与“造血”并举,通过体制、机制、理念援川援疆,培育了队伍,健全了机制,添建了设施,提升了能力,充分展示了“大江苏”情怀,为当地实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目标至少提早十年,使之成为面向全国的一项亮点工程。

  三是重大疾病防治服务项目创新实施。我市作为全省唯一同时实施中盖结核病和全球基金耐多药结核病两个国际项目的城市,累计发现耐多药肺结核患者190例,纳入治疗144例,得到国家和省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肯定。创新实施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项目,在全省率先实现管理治疗网络全覆盖,累计发现重性精神病人2.6万例,检出率、管理率等各项指标名列全省第一,荣获卫生部星火燎原奖。高质实施江苏省口腔卫生干预项目,市口腔医院配套投入10万余元,每天安排专车接送儿童、落实专人负责候诊安全、指派专家实施窝沟封闭,超额完成了项目工作任务,并通过南通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以及博客等网络传播载体,高密度、广覆盖宣传牙防知识,儿童口腔卫生知晓率、正确刷牙率达到90%以上。

  四是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创建全面启动。去年以来,我市将“应急示范县创建”列入卫生重点工作任务和相关县(市)政府年度责任目标内容。去年12月,海安县率先通过“省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县”验收,今年4月,我市召开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创建启动仪式暨培训会议”,特邀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负责人来通作专题讲座。611日,在海安县召开全市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现场会,强势推动各地卫生应急工作上水平,目前通州区已通过创建应急示范区市级初评,并向省卫生厅提交创建验收申请。2013年我市将全面铺开示范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卫生应急综合实力。

  (四)中医药创新

  一是中医优秀人才培养成效逐步显现。为进一步加强中医人才的培养,我市建立了市名中医的定期评选制度,先后有45名中医评选为南通市名中医。重视做好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传承,先后有朱良春等五位老中医入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培养继承人十九名;倪毓生等3人入选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六名继承人即将期满结业。20多名继承人均已成长为各单位的中医技术骨干。认真实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现已拥有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6名,在全省地级市中人数最多。我市推荐的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对象共3人,分别以总分第1、第2、第17名的成绩入选,入选人数列全省之首。

  二是民间中医药资源挖掘整理成果丰硕。民间中医药产生于民间、来源于实践、流传于民间,多以秘方、验方、偏方、绝招等形式出现,极少文字记载。为了解我市民间医药现状、挖掘有效处方和医疗技术,我局率先启动民间中医药资源挖掘整理工作,通过实地访谈、考察,收集资料,了解南通民间中医药技法和方药的操作方法、药物组成、功能主治、使用区域、诊疗人次、患者评价等,对民间中医药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己筛选在14种疾病治疗中具有较好疗效的民间医技和方药9种,有4名民间医生受聘两家医院开展中医喉科、下肢溃疡、烧伤诊疗服务,取得明显效果。该项目分别列入市科协软课题研究和省中医药科研项目。

  (五)卫生监督创新

  一是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实现优化整合。为有效提升食品安全检测效能,我市积极整合现有食品检测资源,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基础,市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市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同时在相关部门分设农产品等七个专业检测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开展相关领域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做到计划编制、经费管理、适用标准、信息发布和监督考核“五统一”。在此基础上,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率先开发应用食品检验检测信息平台,食品安全监管、检测和综合协调部门实现联网办公,食品检测数据同步存储、分析、搜索和采集,食品检测数据与信息统一共享,食品检测结果和预警信息统一发布,保证了食品安全监管与检测各环节的有机协调和高效运行。

  二是卫生监督信息化项目达到领先水平。为切实提高食品和餐饮安全监管效能、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市在市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省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率先启动“数字卫监”信息化建设项目。去年12月“数字卫监”暨移动执法项目正式启动,今年又实施了二期工程。“数字卫监”项目借助移动执法、远程监控、应急指挥、决策辅助、公众服务、地理信息、自动办公等七大模块,将所有执法活动统一纳入在线运作,实现了现场调查取证与证据固化的即时传输、立案审批与办理程序的即时监控、法规查询与档案调阅的即时支撑,实现了全区域卫生监督资源信息的有效整合,促进了监管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透明化,提升了卫生监督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整体功能。年内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先后两次来通调研,认为我市的“数字卫监”项目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功能完善、自主创新等特点,堪称全国同行的典范。

  三是卫生监督科研创新凸显成效。我市高度重视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食品卫生问题,建成市级“食品安全科研重点专科”和“医学重点学科”2个,成为国家级水产食品安全系列标准研究基地。近两年,我市承担了鲜冻动物水产品等4项国家食品卫生安全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共有14项课题通过验收鉴定,部分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依托最新科研成果,成功解决了水产品重金属、腌制品微生物污染等多起因标准问题造成的贸易纠纷和产业危机,为相关产业避免经济损失10多亿元。《中国卫生标准杂志》总编认为“一个地级市能有如此高的科研实力,独立承担数个国家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在国内同行中实属罕见”,为此特批在南通设立全国唯一的地方工作站。2010年全国卫生标准工作会议在南通召开。

四是卫生行政审批工作深得好评。近年来,我市以打造最佳办事环境为目标,积极推进卫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了简化办事流程活动,共对7个卫生行政许可、2个卫生许可服务事项的办事流程进行了简化,精简工作节点14个;推行项目式管理新模式,率先推出“卫生行政许可ISO9001质量管理”创先争优管理项目;推行双向服务新模式,实行建设项目信息告知制度,窗口人员提前介入指导、发证后及时跟进指导。开展“走百家企业、访百名经理”活动,主动听取卫生监督工作的批评意见和改进建议,受到管理相对人的普遍好评。

  (六)社会管理创新

  。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日趋完善。自2008年2月市调处中心运行以来,坚持以自愿、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依托大调解体系建设,以解决医患矛盾纠纷为目标,以创新调解机制为抓手,建立了专家会诊、联动联调、多头保障为一体的医患纠纷调处工作新平台,凸显多方协作、独立运作、保障完备等诸多优势,医患纠纷调处成功率始终处于高位。四年来调处各类医患纠纷492起,指导或协助医院调处184起,为患方兑付理赔款2586.2万元,其中涉及患者死亡等重大纠纷159起,零赔付6起,所调结纠纷做到案结事了、实现“零反悔”。20091211日,首届中美法治与人权研讨会与会代表参观该中心,给予了高度评价;先后有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前来参观学习。中央电视台12频道“平安中国平安城市篇”、“朝闻天下”等栏目先后专题介绍,《新华社》认为:南通市医患纠纷调处新机制的建立为新形势下化解医患纠纷打开了第四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