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2008年全市卫生工作计划

来源: 南通市卫计委 发布时间:2009-03-10 字体:[ ]

 

2009年工作计划

市卫生局

 

    2009年全市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和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以落实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质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立足创优创新,全面提升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切实提升重大疾病防控能力,从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认真落实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不断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为把南通建设成为江苏新的增长极作出新的贡献。

一、深化农民健康工程

    在巩固现有成效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新一轮农民健康工程,完善市、县、乡三级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内涵建设,规范绩效评估,提高群众满意度。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先进乡镇创建活动,力争有80%以上的乡镇建成达标。坚持政府主导加快建设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争取各项财政补助政策,加大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建设,确保每个乡镇建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改善农民群众就医条件;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和补偿政策,探索人员聘用制,建立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制度,确保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创造条件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零差率销售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海安、通州要按照省卫生厅要求做好试点工作。开展农村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力争每个县(市)建成农村示范中心2-3个。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管理,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重视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引导优秀医学毕业生扎根农村,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队伍。全面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落实乡村医生岗位补贴。大力开展农村家庭健康档案建档工作,60岁以上人群建档率达85%以上。开展村级卫生机构信息网络建设试点,逐步实现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共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内专项资金人均筹资10-12元,完善服务规范,优化考评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加强技术指导,并将考评结果与报酬补贴发放挂钩兑现,确保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到位。

    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年内县(市)“新农合”人均筹资不低于120元,市区人均筹资力争达320元以上,并与城镇居民医保接轨。进一步扩大“新农合”覆盖面,将居住在乡镇的城镇居民纳入参合范围,以县(市)区为单位参合率要稳定在97%以上。完善补偿方案,统一取消家庭账户,坚持住院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参合农民住院实际补偿比达到40%以上。加强基金使用管理,严格执行财会制度,提高基金使用效益,当年统筹基金结余率控制在10%以内,确保基金安全运行。完善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评价指标和考核制度,实施基金支付方式改革,探索按病种付费、预付制等方式,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上涨。力争将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农合”有效衔接,实现农村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注重经办机构能力建设,落实管理机构和人员,提高综合管理能力。“新农合”即时结报系统要向村级延伸,尽快建成市、县两级信息管理平台,确保年内与省级平台联网,实时监控“新农合”运行。

二、发展城市社区卫生

    认真贯彻《江苏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条例》,按照“完善体系、规范管理、良性运行、巩固提高”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机构设置规划,加大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力度,打牢发展基础。完成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编工作,加强崇川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合理调整市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布局,填平补齐,消灭空白。加快县(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坚持高点定位,统一设置条件,强化公益性质,严格准入管理,保证建设质量,每个县(市)城区服务中心建成数不少于3个,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争取省对经济薄弱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扶持政策,提高建设水平,力争建成省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2-3个、先进区(市)1-2个。

    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完善社区卫生机构服务功能,调整体制,理顺关系,保证“六位一体”功能完备。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推行以全科团队服务为主导形式的责任医生制度,组织社区卫生人员深入社区、家庭,为居民提供全方位、“零距离”服务。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60岁以上居民健康建档率达到90%以上,推进健康档案计算机网络管理。以促进健康为核心,实施有效健康干预,提高健康管理规范化水平。加强社区卫生人才建设,推进全科医学培训,社区从业人员“双证”持有率100%。推行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机构的业务协作机制,引导居民普通门诊下沉到社区,力争居民在社区门急诊就诊比例达40%以上,门诊均次费用比三级医院低50%以上,社区预防保健比重达55%。

三、落实公共卫生服务

    着力推进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全面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区域和机构绩效考核评估。落实《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突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卫生防病内涵质量。贯彻《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若干规定》,加快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解决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编制、基本建设、经费保障、执法装备等问题。实施卫生监督体系达标评估工作,市本级和有条件的县(市)要率先达标,力争两年内全面达标。推进乡镇卫生监督分支机构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卫生监督网络。

    认真实施重大疾病防治“十一五”规划,组织开展中期评估。落实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宣传教育、行为干预,健全疫情监测网络,扎实开展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规范和扩大抗病毒治疗。进一步提高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实施质量,加强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实施耐多药结核病防治项目。做好历史有螺环境查灭螺工作,巩固血防综合治理成效。加强手足口病、霍乱等传染病的防控督导。实施扩大儿童免疫规划,确保相关政策惠及于民,接种质量全省领先。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综合防控,促进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建设,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落实建设项目前期预防措施,严把职业病危害源头控制关。

    切实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加快筹建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健全疫情和突发事件应急预警监测体系,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以重大传染病和疫情为重点,结合当地主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开展综合监测,增强预警能力。深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部门合作机制,抓好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应急模拟演练和物资储备,提高极端条件下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升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水平。普及卫生应急知识,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技能和灾害救助能力。加强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职能,提升公众知晓率和管理水平。继续做好对口支援绵竹市新市镇医疗卫生重建工作。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卫生城市长效管理措施,巩固市区创卫成果,力争建成国家卫生镇1个,省级卫生镇2-5个,省级卫生村10-20个。强势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加强业务培训,严格督导考核,确保完成15.6万座无害化户厕改造任务。坚持农村水厂定期水质监测,落实饮用水消毒制度,确保农民饮水安全。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大力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广泛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力争建成健康促进示范乡镇12-18个。

    不断加强妇幼保健工作。认真落实《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实施妇幼保健机构设置规划,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崇川区和港闸区要分别建成妇幼保健所。实施妇幼保健机构复核评审评价工作,启动第三周期创等活动。完善妇幼保健系统管理,全面建成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儿童和孕产妇系管率均达到95%。推进爱婴医院长效管理,严格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准入管理,提高产儿科服务质量,严格控制剖宫产手术,降低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健全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大力推行免费婚检制度,努力提高免费婚检率,规范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完成《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所规定的妇幼保健各项任务。

四、加强医院基础管理

    注重公立医院能力建设,加强县级医院基础设施、设备装备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县级医院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地位。每所三级甲等医院都要与3所左右县级医院建立长期协作关系。深入开展改善医疗服务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核心医疗制度,改进服务流程,加强医患沟通,强化全员培训,严格费用控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进医院复核评价和评审工作,完成二级医院复核评审验收,加强一级医院复核评审督导。结合“新农合”定点机构监管和一级医院评审,促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医院内涵建设,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严格规范执业行为。

贯彻《护士条例》,改善护理人员待遇,稳定护士队伍。推行表格式护理病历,发展整体护理和专科护理,提升护理服务和技术水平。继续推进医院管理年活动,落实病人安全目标,强化“三基”培训考核,严格单病种质量控制,规范抗生素使用行为,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提高处方和病历质量,落实诊疗“三合理”规范,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继续深化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完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加强急救体系建设,整合农村急救体系,完善急诊绿色通道,推进急诊科室标准化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献血法》,以“保安全、保质量、保供应”为重点,继续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强化血液安全管理措施,保证临床用血安全。依法组织献血志愿者招募和血液采集等工作,推广成份输血,坚持科学合理用血,满足临床用血和应急救治需要。

    认真落实《江苏省医院成本管理与核算规范》、《江苏省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强化内部成本管理,建立成本管理组织,制订成本管理与核算办法,完善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实施对材料消耗、人力、公用开支等超前控制;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将预算编制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加强预期研究分析,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统筹安排各种资金,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和效益。

五、强化卫生监督工作

    完善卫生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等制度,强化卫生监督综合执法,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大食品、公共场所和饮用水卫生监管力度,餐饮业、住宿业全面推行量化分级管理,提高A级、B级单位比例。加强健康相关产品卫生监测和监督检查,继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推进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打击私屠滥宰和病死猪肉非法交易两个专项整治。严格传染病防治工作监督执法。加强学校卫生综合监督,防范食物中毒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实施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进一步提升卫生行政效能。严格执行机构、人员、技术和大型设备准入制度,加强服务行为监管,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发布医疗广告、超范围执业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活动,维护医疗服务市场正常秩序。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充实职业卫生监督力量,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监督检查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强化放射卫生监督工作,严肃查处相关违法行为,依法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积极做好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调整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提高综合监督能力。

六、推动医学科技进步

    深入贯彻“科教兴卫”战略,加快卫生科技创新步伐,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优先选择神经学、骨科、肿瘤、心血管、医学影像、中医消化、中医风湿、生殖医学、公共卫生等一批优势学科精心培植,积极扶持现有14个市级重点学科、11个重点建设学科,完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扶持政策,确保每年将医疗收入的5%用于重点学科和人才培养,力争用3年时间在省重点学科上有所突破。采取更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落户南通,构筑卫技人才高地,并鼓励和支持医学科研攻关,为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围绕威胁群众健康的常见疾病,选择有特色、有需求的重点领域,筛选和引进一批适宜卫生技术,制定并实施推广规划,加快适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完善继续医学教育体系,鼓励在职人员参加研究生学位教育,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围绕培养、吸收和使用三个环节,加强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教学医院和远程教育等资源,强化在职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继续开展基层卫技人员、管理人员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卫生队伍。

七、弘扬中医特色优势

    积极实施中医药“三名三进”战略,夯实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基础,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合理配置中医药服务资源,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强各级中医院基本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齐基本设备,提高综合诊疗能力。市中医院综合业务楼力争年内主体竣工。加强中医院内涵建设,改变中医院过度依赖西医的倾向,提高中医药收入所占的比重。重视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和骨干人才培养,加强基层中医药队伍培训,提高中医药队伍整体素质。扶持现有中医重点建设专科和省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建设专科发展。启动新一轮市级中医重点临床专科评审和第三批市级名中医评选工作。加强中医药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力争在重大疑难疾病防治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推进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和乡镇医院中医特色专科创建工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加大适宜技术推广力度,提高中医服务的可及性。加强学术传承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增进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理解和应用。

八、加强卫生行风建设

    认真贯彻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切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和纪律监督,利用典型案例加强警示教育,强化法纪教育,筑牢思想防范基础。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评工作,确保考评工作取得实效。继续深化院务公开工作,抓好大型设备、物资、耗材等物资采购使用情况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完善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长效机制。加强“无红包医院”长效管理,巩固“无红包医院”创建成果。推进药品网上集中采购工作,扩大药品价格网上公示范围,定期通报采购情况,强化药品采购监管;推进卫生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严肃查处各种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坚持打造品牌与全面深化相结合,全面提升卫生行风建设水平,确保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切实加强卫生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十佳医德医风楷模”、“百名医德医风标兵”等先进事迹,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继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新时期医德医风规范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卫生系统新闻信息队伍建设,密切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重视医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引导公众正确看待医学实践,尊重医务人员辛勤劳动,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