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卫健委2021年工作总结
来源: 市卫健委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1-25 16:02 累计次数: 字体:[ ]

今年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坚持生命至上、健康至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各项重点项目、民生工程有序高效推进,市卫健委获评“全省脱贫攻坚暨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先进集体,《“健康南通”更健康》刊载于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南通市在健康江苏试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国家卫生城市”冲刺“五连冠”,取得了“两手抓、双胜利”的优异成绩。

一、充分肯定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取得的显著成绩

(一)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年初元旦春节防控保卫战结束后,启动全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截至11月底全市累计首针接种708.19万剂次,常住人口首针接种率91.66 %,常住人口全程接种率81.52%;累计接种加强针22.79万人,加强免疫完成率36.6%。宁扬疫情发生后,我市迅速响应,排查管控重点人群,对医院和集中隔离场所实施“同级管控”。先后派出765名医护人员驰援宁扬,接收3301名扬州人员来通隔离。常态化防控阶段,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压实常态化精准化疫情防控“四方”责任的实施意见》,对照省防指关于疫情防控应急处置11类180项能力的建设要求,全力补短板、强弱项,组建9支新冠疫情应急处置队伍,加强培训演练,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截至目前,全市继续保持“零感染、零死亡、主城区本土病例零确诊”三个零的英勇战绩。

(二)医疗服务能级持续提升。一是跨江合作打造服务龙头。市政府与上海仁济医院签署协议,合作共建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成为沪通公共服务一体化标志性项目。上海大学7个博士团队入驻南通老年医学研究院(市六院),该院已成功申报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是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扩容。通大附院新院、市三院改扩建二期、市妇保院儿童大楼等重点工程按序时推进;市中医院迁建、市肿瘤医院医疗综合楼、市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中心等正在立项建设。三是中医药服务提档升级。海门区中医院新院和通州区中医院新院破土动工,全市获评省三级中医馆43个、四级中医馆20个、申报五级中医馆12个,三伏贴备案工作获得省专家组一致肯定。

(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一是打造紧密型医联体。制定医联体双向转诊指南,县级层面推动12个县域医共体向紧密型转变,市级层面新增康复医学专科联盟,全市7个专科联盟推动专科专病实现同质管理。二是做强分级诊疗中间力量。今年新建成 11家省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成数全省第二,合计已建成24家,有效覆盖周边乡镇,为分级诊疗发挥“强腰”功能。三是多元化监管保障就医安全。建成医疗服务多元化监管平台,实现重要信息实时查询;在全省率先出台卫生健康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指引,提升各医疗机构整改积极性。

(四)重点人群保障持续加强。老年健康方面,为全市118万适龄老年人开展免费健康体检,为市区6.06万老年人接种23价肺炎疫苗,190家医疗机构争创老年友善型医院,4.68万老年人参与使用智能技术培训,形成了“康养通城”老年服务品牌。妇幼健康方面,建立多途径孕情监测与应急演练机制,母婴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妇幼“五免筛查”实现目标人群全覆盖,为3.72万名适龄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普惠托育方面,新建成普惠托育机构13家,全省第二; “1+N”普惠托育模式,被央视报道,获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珮云同志来通点赞。职业病防治方面,依托市六院建成职业病防治中心,39家企业参与省健康企业测评, 612家纳入粉尘危害重点整治企业,相关经验在全省交流。健康帮促方面,探索江海健康扶贫基金筹资渠道,持续在低收入人口看病就医“便利、控费、提质”上发力,获评第三届南通市慈善奖最具影响力项目。

二、科学研判当前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一)充分认识疫情防控的新挑战。疫情仍在延续,病毒不断变异,防控工作只有始终以“动态清零”为目标,以“瓷器店里捉老鼠”的心态,以“专业规范、精准高效”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保障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二)充分认识人口结构变化的新挑战。目前我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深度老龄化和少子化成为基本市情,一老一小健康保障责任重大。我市养老托幼的工作效能、服务体系、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基层和农村的优质资源供给还不充足,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三)充分认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新挑战。对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我市重点专科、学科的拥有量和质量在全省位次并不靠前,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自我革新能力存在不足和短板,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仍然存在。

三、全面推进健康南通建设跨越提升

(一)突出底线思维,实施“公卫应急体系”提标工程。一是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整合市级公共卫生机构资源,规划建设符合城市能级定位的区域性公共卫生中心。明确街道(乡镇)、村(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职责,实行网格化管理。二是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将预检分诊、隔离留观、疾病监测等纳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内容。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传染病早期识别能力。三是完善重大传染病救治体系。加快建设市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中心,支持各县(市)区建设独立的感染性疾病楼或传染病分院,加强重症监护室、负压病房、负压手术室等规范建设。四是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推进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示范化创建,加强对学校、企业、社区、养老机构等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完善大数据抗疫支撑平台。积极融入长三角公共卫生跨区域协同机制,共享疫情防控资讯和监测预警信息。

(二)突出龙头思维,实施“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工程。一是建设高水平综合医疗中心。推进通大附院新院区和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建设,力争建成长三角北翼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核心竞争力、科研创新力的综合医疗服务高地。二是建设省内专科诊疗中心。发挥我市专科优势,结合现有基础与全省发展方向,着力推动区域性中医诊疗中心、癌症医疗中心、老年医学中心建设,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建设县域医疗中心。县级以建成高水平三级综合医院为目标,重点提升服务能力,使县级医院真正成为县域内医疗服务的主力军和领头羊。四是建设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以乡镇卫生院为载体,以20万人口为服务规模,适度提升功能定位和建设标准,2022年再建成5家高水平的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五是建设基层中医服务中心。以“区域智慧中医云平台”建设为支撑,以“名中医工作室”建设为抓手,打造基层中医服务中心。

(三)突出创新思维,实施重点改革探索攻坚工程。一是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主要指标体系;创新做优启东、海门两地县域医共体和崇川区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推动医联体、医共体内人才共建共享。二是推动服务模式创新。以高水平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基础,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化建设,推进互联网医院提质扩面,拓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将优质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及康复养老机构。三是推动治理方式创新。探索“互联网+综合监管、信用+综合监管”,推广使用依法执业自我管理系统,深化定期约谈、积分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效能和水平,筑牢市民健康安全保障线。

(四)突出全局思维,实施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工程。针对“老年人群”,继续深化医养结合国家级试点,依托市六院“老年医学中心”,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打造“康养通城”品牌。针对“妇女儿童”,全面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程,提升“五免”筛查质效,筑牢妇幼健康保障网;细化支持0-3岁普惠托育服务的具体措施,配合做好“小胖子”、“近视眼”以及心理脆弱青少年的健康干预,构建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政策环境。针对“特殊人群”,以落实职业病防治规划和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为主线,切实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深入实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低收入人口、残疾人和精神病人等特殊群体的健康服务工作,落实就医绿色通道,确保“人人公平享有高水平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