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医生。”施丽娟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她把自己与卫生事业相伴的51年向我们娓娓道来,老人记忆力惊人,年月日每个时间点都讲得清晰明确,说起话来条理分明,中气十足,一点儿也不像84岁的老人。
矢志走上医学道路
施丽娟家中兄弟姐妹5人,她是老大,从小就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每天放学回家要干农活,帮着母亲带弟弟妹妹。施丽娟的父亲是一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他十分希望自己的长女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而少年施丽娟却对教师职业更感兴趣,一心要考个师范学校,做一名老师。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让她改变了想法。
一次,父亲收治了一名得了肾病综合征的17岁患者。这名患者辗转多地求医,病情不见好转,忍受痛苦一年多。施丽娟的父亲用中草药将这名小伙子治愈了。施丽娟目睹了治疗过程,看到小伙子从开始的无奈绝望到痊愈后重新对人生充满希望,她的内心对医生这一职业产生了认同,“这让我意识到,治病救人原来是这么有意义的事。”
1958年,施丽娟考入南京医学院医疗系,大学期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63年大学毕业后,施丽娟被分配到启东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一开始,施丽娟并不喜欢妇产科,“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手指头短,给病人做检查显得笨手笨脚,一点都不适合妇产科。”当时启东市人民医院内科和外科都有大学生了,可妇产科还没有,施丽娟于是成为启东人民医院妇产科第一位大学生。虽然是大学生,但缺乏临床经验,施丽娟拼命看书,向老前辈请教,“好在老医生们也乐于指导我。”就这样,施丽娟在如饥似渴的学习中度过了自己刚工作时的时光。
半年后,施丽娟接到通知,被选派参加南通地区的社教工作团。接到通知后,施丽娟跟着大部队深入如皋、海安、如东等地开展工作,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当时生活条件很差,吃的是糠咽菜,吃水用水都得靠人从河里挑。”施丽娟回忆。住帐篷,施丽娟睡的是冰冷的木板;白天下乡出诊,一走就是几十里路,晚上就在稻田的田埂上开会……施丽娟一边克服生活上的困难,一边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为工作队员和群众看病。几个月后,社教工作团所在地出现大规模流行脑膜炎,医护人员都被调出成立了医疗队,为群众看病。“当时就在仓库里,地上铺满稻草给病人当床铺,我们就跪在地上给他们量血压、输液。”也是在这期间,施丽娟第二次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但由于出身不好,入党格外困难,但在施丽娟看来:“出身没法选择,但道路是自己选择的。我能做的就是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同时加倍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为表现突出,施丽娟被评为“五好工作队员”。
1967年,施丽娟回到启东人民医院继续妇产科的工作。此时,妇产科和外科合并到了一起,成立了多个医疗小组,一个小组包含一个妇科医生,一个外科医生,施丽娟被“逼上梁山”,学会了胃切除、阑尾切除等外科手术。就这样,施丽娟成长为“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
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1973年,施丽娟在上海进修半年后回到启东,被任命为市人民医院妇产科负责人。当时的妇产科,包括助产士在内只有10人不到,每天都有很多病人,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病房走廊里都住满了,甚至有病人住到了院子里。在这样的条件下,施丽娟带领全科室人员一起,把启东市人民医院的妇产科逐步建设成了在南通地区名列前茅的科室,自己也多次被评为“南通市先进工作者”。1980年,施丽娟成为县级医院晋升妇产科主治医师第一人。
1982年12月,施丽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她连续多年被评为启东市、南通市优秀党员,荣获南通市和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
1987年,施丽娟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谈及当年得知被选为党代表时的感想,她说自己当时很激动,“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这是对我一个基层医生工作的肯定。”激动过后又有些忐忑,开始琢磨开会期间手头工作移交的事情,“当时医院缺人手,事情多得根本忙不过来。”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10月24日,江苏30多名党代表一同前往北京。大会的会议讨论时,施丽娟提出了加强基层医疗工作者职业培训的观点。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会上她第一次面对面地见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开会之余,她和其他党代表一起走进了中南海、参观了钓鱼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她与其他代表一起与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这张珍贵的照片已经由启东档案馆收藏。
回到南通后,施丽娟一头扎进了工作中,专注于提升自己和当地的医疗水平。1990年施丽娟成为县级医院晋升妇产科主任医师第一人。
在施丽娟长达51年的行医生涯中发生过许多故事。1980年初,一名青年妇女身患恶性葡萄胎,化疗后出血问题严重来到医院进行手术。手术中,患者出现了弥漫性大出血,血直接往外涌,止血很困难。切除子宫,血没能止住。最后没有办法,她便在医用橡皮手套里塞满医用纱布进行压迫止血,才终于把血止住了。术后第二天,患者持续高烧、肠胀气,肚子胀成了球形。电解质紊乱,白血球非常低,病人神志不清。家人看着情况危殆,已经开始准备后事。施丽娟提出打半支“新斯的明”。这个药会抑制心跳,但这似乎是当下唯一可行的方案,很幸运,她们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我们医生抢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人时,恨不得换自己躺上去。”现在和我们说起来,施丽娟依然无限感慨。
在施丽娟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启东人民医院妇产科在周边县(市、区)打响了名气。施丽娟开心地告诉记者,启东市人民医院是南通市县级医院中第一家开展妇科恶性肿瘤手术的医院;科室开展的“恶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化疗”课题研究在省妇产科学术会议上做介绍时,徐淮地区还没开始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奖状把妇产科办公室的墙壁贴满了两圈。施丽娟终于达成了自己青年时的愿望,成为一名好医生。
事事认真心系患者
51年的行医历程里,施丽娟收治的病人不计其数,她始终把患者记在心上。启东市人民医院医务科茅红艳说,施院长对病人可谓是关怀备至,“我记得冬天查房的时候,施院长每次都要把手放到嘴边哈哈气再搓搓,等到手热乎了才放到病人的肚子上开始查体。她对待病人真是很细致,大家都很尊敬她!”
但作为施丽娟的学生和下属,就没有这般“温和”的待遇了。启东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丁燕说:“我到启东市人民医院妇产科的时候,施老师正担任主任。她在工作上十分认真,尤其是对我们写的病历,要求严格。如果写得不好,那就推倒重来。刚开始,我写的病历经常一改再改。施主任以身作则,她的病历就是我们的模板。正是因为她严格要求,在市里历次病历评比中,我们科室都是名列前茅。”
启东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吴为群说,施主任非常看重年轻医生的业务学习。那时科室里面每个星期都要开展业务研讨,这一举措可以说推动了整个启东市的妇产科发展。她还鼓励大家写论文,鼓励手术创新。施主任自己动手能力就很强。记得那时候南通市组织阴道内子宫切除术比赛,施主任手术完成得连大上海的医生都夸她了不起,“施主任后来担任启东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主管业务。她的大外科护理管理得非常好,在医生中威信很高。”
茅红艳非常佩服施丽娟:“30年前,施院长就在我们医院开展实施了盆腔淋巴清扫手术。作为一个县级医院,能够独立完成这个手术,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罕见的。我们那时候说起施院长,就一个字:牛。”
正是这样的一丝不苟,施丽娟带出了一代代医学领域的人才。作为一名老党员,施丽娟现在还关心着医院的发展,谈及启东市人民医院这些年的变化,老人如数家珍:“现在医院有了5名博士、112名硕士,编制床位1000张,拥有3个国家级诊疗中心……”施丽娟说,现在的年轻人,真是赶上了好时代。现在医院的领导十分重视医疗业务水平的提高和中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重视本院人才的培养以及硬件设备水平的提升,给年轻人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希望年轻医生一门心思搞科研,青出于蓝胜于蓝!”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施丽娟住在启东市幸福二村。这是一个老小区,施丽娟和老伴自小区建成就住在这里。小区往南,隔着一条小巷子,就是启东市人民医院。站在自家阳台上,施丽娟能看到医院的大楼。
2000年,施丽娟退休了。施丽娟医术高,人品好,众多医院争相聘请,但都被她婉拒。她接受返聘,在启东市人民医院工作,直到2014年。“我是个闲不下来的人,能多干些就算多做一份贡献。”施丽娟说。
前些年,她和老伴都退出了工作岗位,苏州有一家知名健康体检机构向他们抛来了橄榄 枝,于是两位老人重披白袍,奔赴江南。“他是个内科医生,上班脖子上只要挂一只听诊器,我是个妇科医生,上班时需要带试管、器械等丁零当啷一大堆东西。真想和他换个工作干干!”老人说起工作,神采飞扬。
后来,因为家庭事务太多,苏州南通两边跑,两位老人觉得有些吃力,便辞去了苏州的工作,回到启东定定心心过退休生活。
闲下来的老人迷上了旅游。“以前每年都有医学论文被学术会议录用,每次会议都会在一些知名城市或景点开,所以很多地方都去过。但那时哪有心思游山玩水哟,有点时间都忙着学习和探讨医学问题呢!”施丽娟说。退休后,两位老人到很多地方做了深度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还去了东北和新疆。
一间卧室里,墙上、窗上和床头贴着写有越剧、昆剧曲目的卡片。最近几年,施丽娟报考了启东市老年大学,“年轻时,我就喜欢越剧和昆剧,但没时间系统地学,现在都要补回来!”
施丽娟家中陈设简单,干净整洁。客厅里多是老式木家具,一张皮沙发在当中显得有些“突兀”。沙发前的茶几上摆着几本杂志,其中有一本《中国家庭医生》。
“前些年,眼睛做了白内障手术,视力不太好,大部头的医学书籍看不了了,就偶尔看些杂志。”施丽娟说,但是每天早晚的电视新闻是必看的,或者说是必听的,“党和国家的大事,我们是一定要晓得的。党和国家的发展成就,让我们感到欣喜和振奋。二十大就要召开了,我们会时刻关注大会的相关报道。”